跳到主要內容

闘茶 Tea Fight


「茶」是種作物、是種技藝、也是種文化。唐代陸羽因撰寫《茶經》而被奉為茶聖,更為中國的茶文化留下了記錄。《茶經》可以說是第一部有系統的茶葉百科,共三卷,分述一之源、二之具、三之造、四之器、五之煮、六之飲、七之事、八之出、九之略、十之圖。此框架也成為日後茶葉描述的依據,而決定茶質優劣的品評活動,即為鬥茶。

鬥茶,唐代稱茗戰,是古代中國以比賽的形式品評茶質優劣的一種風俗,伴隨著中唐貢茶制度的確立而出現,盛行於宋代。鬥茶基於點茶法,以杯麵的湯花、色澤和水痕出現的時間早晚為評判標準。優勝的茶會作為貢茶上供天子飲用,而較次的茶也按成績決定價格。
---鬥茶 - 維基百科

台灣常舉辦的茶葉比賽,其實就是種鬥茶的形式。去年(2008)上映的電影《闘茶》(Tea Fight)便將這樣的比賽,串連上一個「黑金茶」傳說而形成。在這個電影裡,每一個角色因著傳說中的「黑金茶」而糾結一起,也因著「黑金茶」改變了他們的生命。



關於「黑金茶」的歷史我無從考究,直覺上杜撰的成份居高。但在此電影中,我所看重的並非這段故事的真偽,而是電影《闘茶》如何去敘說一個茶的故事,如何從虛無中去構建鬥茶的形象出來。

中國人喝茶的傳統是世界公認的,也普遍存出現在中國的古文獻中。然而對於泡茶、飲茶等茶藝的部份,在今日卻不如日本呈現在世人面前的茶道。我認為,《鬥茶》片中最大的問題就出在研磨茶葉的這個部份。起碼現在的台灣茶,似乎沒有人是這樣泡的(參考http://www.youtube.com/view_play_list?p=B65610E0EF0DBDD0)。

然而,當大家談到茶藝時,最先想到的大概是日本茶道。腦中首先浮現的,就是穿著和服,跪坐在一堆茶具面前,奉茶給客人的那種畫面。在《闘茶》這部電影中,可以很明顯地發現,無論是公黑金茶、母黑金茶的鬥法,原則上都是拿日本的茶道作為基礎加以活用,只不過將它接連上中國的傳說。這事實上就是種文化創造的過程,在當中可以看到對於茶文化的詮釋。

這樣的文化創造並沒有好或壞的準則,它所反映出的是種社會價值觀的轉變。最近剛開始看的《華夏邊緣》中所談的邊緣,或許可以運用到這上頭來,因為台灣就是個邊緣地區。從地理上來看,台灣是中國的邊緣,也是日本的邊緣。在文化上也是一樣,不是正統的中國文化,也非道地的日本文化,事實上台灣的文化就是個邊緣的文化。就因為處在邊界模糊的邊緣,讓台灣的文化較具彈性,能依雙方勢力消長而轉依附於某一強勢文化上。

這麼談一定讓很多強調自主性的人感到相當不滿,但是你從《闘茶》這部影片的展演就可以看出這樣的事實。對於茶的發源地,無論中、日、台都傾向於中國起源,於是傳說也從中國開始。可是從傳說開始後,分歧也開始了。日本在歷經各種朝代更迭後,發展出自己的茶道。同樣地,流傳到台灣的這批也出現了新型態的茶產品,適合於市井小民的珍珠奶茶。但是,台灣卻還存在一個高等的茶葉文化,需要繁雜的手續並強調飲茶意境的功夫茶。一般我們都將此根源指向中國,在《闘茶》中也可看出此一趨勢。但有趣的一點在於,文化上雖然指向中國,但在泡茶的技術與畫面呈現上卻大量引用日本的茶道。

可以拿《赤壁》中小喬泡茶的那幾個鏡頭,和《闘茶》最後那場三人的戰役做個對比。《赤壁》一片毫無疑問的是從大中國的角度去呈現,一切都是以中國霸主的強烈姿態展現。雖然片中有日籍演員,對導演的呈現卻沒什麼影響。反觀《闘茶》這部片,從台日合作的資金來源也不難猜到結果,從大量的日本街景和台灣場景,也不難看出當中有強烈的文化妥協。於是在《闘茶》中便可以看到一種不那麼中國,又不那麼日本,甚至不太像台灣的氛圍。這便是在邊緣上常見的妥協。

當然,撇開那些沈重的理論包袱,《闘茶》這部片把台灣拍的滿漂亮的。其中一些能辨認出的場景,像是西門町、坪林、九份、大安森林公園等,都是從我沒有想過的角度去拍攝。這些場景,再加上人氣偶像的加持,相信對台灣觀光事業是有幫助的。只不過,票房似乎沒有很好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

差不多食譜:手工巧克力餅乾 Chocolate Cookies

又是手工餅乾,最近一連出了兩份餅乾食譜,這個「手工巧克力餅乾」已經是第三份了。會不會有更多呢?我可以告訴大家,這是肯定的。 要怪就怪這個陰鬱的冬季雨天,哪裡都不方便去,也懶得出去。餅乾櫃空在那邊已經很久了,雖然有時候會嘴饞,但也沒有迫切去補貨的必要。反正經常開伙,平常該有的材料都會有,自己弄個成分完全透明的零食,也是個不錯的選擇。再說,用烤箱進行烘焙時,房間會變得比較乾燥,也比較溫暖。在夏天是個折磨,但到了冬天,這種感覺還滿不錯的。 話不多說,開始進行這一道「手工巧克力餅乾」的準備工作。

差不多食譜:壽桃 Birthday Bunns

「壽桃」可不是老人家生日的專利,小巧玲瓏的壽桃超級受到小朋友歡迎,直說「好可愛喔!」其實壽桃就是一種造型饅頭/包子,只要掌握了這些方法,要做其他的造型都沒問題。

【豐原大蔥】免揉大蔥佛卡夏 No-knead Leek Focaccia - 差不多食譜

「豐原大蔥」的第二道食譜,就做 大蔥馬鈴薯濃湯 那篇提到的「大蔥佛卡夏」,而且用的還是懶人的免揉方法。不光是麵包,這份食譜還有一個衍生的副產品「大蔥油」,靈感來源就是蔥油拌麵。接著就來看看我是怎麼做的吧! 「大蔥佛卡夏」差不多需要這些材料:(20cm鑄鐵鍋) 豐原大蔥 ...... 1根 橄欖油 …… 適量(150ml左右) 高筋麵粉 …… 200g 鹽 …… 2g 酵母粉 …… 2-3g 水 …… 180-200g 「大蔥佛卡夏」差不多是這麼做的: Step 1. 製作「大蔥油」 說來你可能不相信,製作「大蔥佛卡夏」的「大蔥油」,靈感竟是來自於蔥油拌麵。但是大蔥油製作時需要人在旁邊顧著,而且炸過的大蔥也會拌進麵團裡面,正式製作佛卡夏前就先把這個大蔥油做好。 用小蔥製作蔥油的時候,只有切段丟進油裡去炸。可是我打算把炸過的大蔥一起揉到麵包裡,大蔥纖維比較不好咬斷,就先用刀子給它切碎。要注意的是,這裡我只用蔥白,以及稍微有點厚度的蔥綠,也就是蔥白和蔥綠交界那邊。 接下來,把切碎的大蔥放入鍋中,並倒入橄欖油,用中小火慢慢去炸大蔥。我不想要麵包裡黑黑的,所以炸到大蔥變軟,香味散出,顏色稍微黃一點的時候就可以關火,並將炸過的大蔥撈出放涼。 剩下的油就是大蔥油了,留下來炒菜、拌麵都很不錯。 Step 2. 製作佛卡夏麵團 拿個大碗,倒入高筋麵粉、鹽巴、酵母,再加上水攪拌成團。不用揉,只要成團就可以。 Step 3. 拌入大蔥發酵 往麵團中放入炸過而且放涼的大蔥,用湯匙或筷子拌進麵團。如果你的大蔥瀝的比較乾,再多補一兩匙大蔥油進去。當然,我這種差不多的作法,盛大蔥的碗底就差不多有一兩匙大蔥油了,整碗直接倒進去就好。 拌好後,找個蓋子蓋起來,室溫放一兩個鐘頭進行基礎發酵。也可以直接放進冰箱發酵,隔天再拿出來處理,就像其他的免揉麵包一樣。 Step 4. 移到烤盤 發酵完成,就可以把麵團轉移到烤盤上。我懶得洗鍋子,直接拿炸大蔥油的那個鑄鐵鍋當作烤盤來用。先在鑄鐵鍋(烤盤)底部抹些油,再灑些鹽巴,這樣麵包烤好之後表面就可以咬到一點鹹味。 接著就把麵團直接搬到烤盤,淋點大蔥油,開始用手指戳出佛卡夏特有的孔洞。操作之前記得洗手! 戳完孔後,切點蔥綠用大蔥油泡一下,均勻放在佛卡夏表面,並稍微壓進麵團裡。最後往表面再灑些鹽巴,同樣是在表面就可以嚐到些許的鹹味。這樣,就可以準備烘焙了! Step